發表文章

山子腳渡船場及其附近略圖

圖片
義渡經營渡船場及其附近略圖 #臺北州檔案  #鶯歌庄文書 這張雖是略圖,但仔細看卻是認識山佳百年來地形地貌演變的重要史料, 山子腳停車場的範圍 車站旁的鐵路橋(鹿角溪橋)的寬度 十二股埤圳在車站前的規模,鹿角溪匯入十二股埤圳的情況, 同時圖示往上游可見已連通到大嵙崁溪 小船標示出渡船場位於494番地 渡船行駛的路線的這段水域大嵙崁溪網流寬度約120公尺, 由於略圖上有明確的土地番號,將其套疊在GIS上有精確的定位, 因此可以解讀出來許多數據,像鹿角溪橋這名稱最早出現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當初在規劃這條新鐵路線的資料上,鹿角溪橋的長度是13.21公尺,依此數據來推估略圖上的十二股埤圳的寬度是將近13多公尺, 再對照淡水廳志對福安陂的記載,可以確定此處就是樹頭陂,之後十二股圳上蓋出遮住山佳車站的雜亂店家,同時,鹿角溪橋下的水路也被修改,一半的水路被改成地下道供民眾通行。

百年前聖蹟亭史料記載

圖片
  1922 年 ( 大正 11) 史料蒐集 # 臺北州檔案 # 鶯歌庄文書 新北市歷史建築聖蹟亭在 1922 年的史料蒐集中記載,原本亭外用卵石砌的矮牆上題有聖蹟兩字。 日本統治前由文炳社出資顧工背竹籠挨家挨戶收拾廢紙,髒污的紙要先洗過曬乾才能投入亭中焚燒。

海山郡鶯歌庄避病舍新築工事設計及配置圖 1925年(大正14)

圖片
  1925 年 ( 大正 14) 海山郡鶯歌庄避病舍新築工事設計及配置圖 #臺北州檔案  #鶯歌庄文書 避病舍新築工程附有一張配置圖,圖上有幾筆土地番號,可精確套疊在電子地圖上,佔地約 59 坪的避病舍就位於樹新路 28 巷口。 避病舍南側是大道公廟預定地,再往南是一條標示為川的水路,這水路現在已局部加蓋當作機車停車場使用,現在被稱為十二股圳。大正 14 年時十二股圳已被徵收成為公共埤圳,這段水路日治時期就認定是一條天然溪流。另外,位於大道公廟預定地東側建地 247-1 番地則是當時的屠宰場,屠宰場的東邊有一條南北向的寬敞水路就是後村圳。

百年來樹林鐵道兩度路線移轉案

圖片
  曾幾何時,台灣掀起一股鐵路立體化的風潮,繼台北市、新北市的鐵路地下化,其他都會區也爭先恐後的跟進,高雄市鐵路地下化及台中市的鐵路高架化已陸續完成,緊接著的是台南市與桃園市的鐵路地下化工程也都已開工,六大直轄市都會區的鐵路立體化已然成形。然而這股鐵路立體化的熱潮並未因此停歇,民選直轄市市長的野心從大都會區移轉到鐵路沿線的各個城市,原有的鐵道路線被污名化為阻礙城市發展的絆腳石,鐵路立體化被美化為進步城市的象徵,加上捷運路線的規劃,兩鐵、三鐵共構成了時尚用語,而樹林站是板橋站以南的第一個大站,每年進出車站的旅客達千萬人次,且樹林區又有大塊的都市計劃農業區、保護區,在政府區段徵收的手段下,民眾的土地成為政客予取予求的籌碼,使得樹林區難逃政客抄作鐵路立體化,甚至遷移車站的命運, 2015 年夏天是樹林車站遷移及反遷移的民意大對決,反對遷移的力量終究迫使政客有所顧忌。           這場記憶猶新的鐵路遷移事件,不是樹林第一起鐵路遷移的爭議事件,早在百年前就已發生過一次。台灣鐵路始建於清代,當時鐵路並沒有經過樹林,到日治時期才把台北到桃園這段鐵路改線,樹林站才成為縱貫鐵路的一站,剛開通時板橋以南到桃園間的鐵路僅單線,到了昭和年間進行拓寬為雙線鐵路。 1929 年在鶯歌庄擔任地方首長長達 33 年的黃純青剛卸任鶯歌庄長,庄長由鶯歌人陳阿玉接任,隨即提出樹林鐵路遷移案,以密件方式行文給台北州知事片山三郎,主要訴求在於原有鐵路限制了樹林的發展,希望藉由鐵路拓寬為雙線的機會變更鐵道路線。這項遷站計畫立刻在樹林掀起軒然大波,而黃純青以總督府評議員身份成為反遷站勢力的頭號人物,並積極串聯官方及民間各界領袖表達反對遷站的立場,才讓遷站案胎死腹中。

板橋林家林維得墓園

圖片
                                     本文主角林維得是板橋林家林國芳養子,同時是三房頭六記號的代表人物之一。林維得在 1890 年過逝時其墓園選在正對著當年漳泉械鬥的根據地竹篙厝山坡上,這讓人聯想到海山莊最初開墾的張方大家族的張福壽在日治時期藉由編纂《樹林鄉土誌》的機會,記述有小諸侯規模的潭底公館,在咸豐 3 年及 9 年兩次漳泉械鬥時,漳州人竹篙厝築城砦為根據地,與潭底公館泉州人交戰,潭底公館遭漳州人燒毀,而因械鬥致死且無人祭祀者則合祀在西盛大墓公,此西盛大墓公即為今日十三公墓園。 又許雪姬在其林本源研究中記載, 「 1859 年的漳泉械鬥,是土地爭奪問題,以及過去的宿怨使然。此時林國芳率數百個漳州人攻擊板橋附近的泉莊,泉人乃邀淡水黃龍安為首,雙方互有惡鬥,勝負難分,遂在安溪人領袖白其祥的斡旋下達成協議。然而不到二年,林國芳又因恃強起泉佃,幾成激變,閩浙總督慶端、福建巡撫瑞璸的奏摺說林國芳「招募壯勇,四出焚搶,幾至激變,實屬為富不仁,目無法紀」,因此將其捐職(鹽運使銜候選郎中)革除,並要即時逮捕他到福州問訊,就在這時( 1862 )林國芳忽然過世,得年 42 歲,被台灣民間認為 『 第一驚死林國芳 』」 。 這裡所指板橋附近的泉莊,據張方大慈善事業基金會張立德董事長的說法,就是指樹林張家的土地。在《臺北州檔案》中鶯歌庄有大筆林本源祭祀公業的土地,歷史上卻無林本源家族在樹林開墾的記載。如今,林維得墓園是板橋林家在台灣少見未遷移的墓園。   墓碑銘文   吉上   光緒庚寅年葭月   皇清誥授中憲大夫顯考敦甫林公佳瑩   孝男 鶴壽 彭壽 嵩壽 仝立石

樹林最早的幼兒園

圖片
  新北市樹林區 2021 年已立案公私立幼兒園依設立別分類,分別是公立 14 所,私立 27 所、非營利 1 所、準公共 5 所等共 47 所,招收幼兒數共 4843 人。這麼多家幼兒園哪一家的歷史最悠久?據耶穌聖心堂的網站,在 1958 年創立的聖嬰幼兒園,於 2015 年更名為聖言幼兒園,是樹林區最早之幼兒園。 許多老樹林人印象中的健民幼兒園,創辦於 1960 年代,到 1990 年代已經停辦了。 不過《臺北州檔案》有一份幼兒園的資料顯示,在 1940 年已設置幼兒園,共招收 380 名學齡前幼童,分別是樹林、圳岸腳、潭底、三角埔、彭厝、坡內坑、東山子腳、西山子腳、柑園、石頭溪、溪墘厝等共 11 所。這些日本時代創立的幼兒園比聖言幼兒園早了 20 年,如果現在仍持續招生,將會是樹林區最早的幼兒園。 日本時代的樹林是全台的模範農村,在教育方面也是相當重視,樹林公學在 1898 年 ( 明治 31 ) 創校,在鼓勵子女就學的風氣下,就學率冠全臺第一名。在1940 年設立的 11 所幼兒園與國語講習所是使用同一部落集會所,也就是白天是幼兒園,晚上則是國語講習所。不過到了日治末期日軍在太平洋戰爭逐漸失去優勢,臺灣社會籠罩在盟軍空襲的陰影中,這些具社會教育功能的幼兒園便無法運作。 戰後這些日本時代的幼兒園並沒有回復之前的功能,且大多數的部落集會所屬私有土地,經訪查得知,日本時代的圳岸腳幼兒園就位於圳岸腳集會所,目前該處土地屬國有地,且作為樹林幼兒園圳安分班使用,雖然中間間斷了一段時日,但從幼兒園的功能來看可源自1940年(昭和 15) ,可說是樹林年代最久的幼兒園。

樹林濟安宮八芝蘭帝與賴姓家族關係探討

圖片
  新北市樹林濟安宮以保生大帝為主祀神, 1788 年 (乾隆 53 ) 創建於潭底 ,又於 1923 年(大正 12 )遷廟至現址,是樹林地區信仰中心。 濟安宮在 2019 年 12 月 5 日至 9 日舉辦 「東遷百年慶成崇建、護國祐民五朝清醮」隆重醮典,前兩次的做醮是在 1968 年與 1987 年,已相隔 32 年之久。東遷百年的醮祭中,以八芝蘭大帝首的醮場豎起高高的燈篙最為醒目,直到燈篙撤除醮典正式圓滿結束。八芝蘭帝的神蹟是發生在樹林與士林神明靈感故事,老一輩的樹林人多能暢談這段故事。在濟安宮的出版刊物中〈八芝蘭帝的神蹟〉一直傳頌著。將 1967 年(民 國 57 ) 《濟安宮修建慶成暨祈安福醮紀念文獻》裡〈八芝蘭帝的神蹟〉抄錄如下:     八芝蘭(現在的士林)地方信徒亦無例外,每年都請老大帝到該地方去。因老大帝神靈顯著,常留多月而不奉還。有一年時日過久,地方人士風聞八芝蘭地方信徒倣老大帝另造神像一尊,欲掉換老大帝,擬將新造神像,以為老大帝而送還之說。 我地方人 士,有一夜夢中看見老大帝蒞臨指示,謂祂顎下有黑記一點。醒後不解其意。及到由八芝蘭地方要奉迎老大帝還廟時,始發現老大帝神像有兩尊,一模一樣難分真假。八芝蘭地方信徒,指左方神像就是老大帝。但是右方神像亦是老大帝。正在 躊躇間,忽有一隻蒼蠅飛到右方停在神像顎下,好像一點黑記。大家將牠趕走,隨即再飛來停住原位,如此反覆數次,也是一樣停住右方神像顎下。於是我地方人士,大悟夢中老大帝的指示,神意分明了。就主張右方神像才是真老大帝,要迎還廟。但是八芝蘭地方信徒不肯,強說那神像是他們新裝的。 最後商議請示神明來決定。就將兩尊神像裝縛在兩輦神轎,每各四名信徒扛起,由道士焚香燒金念呪,祝告神明指示。頃刻間,兩神轎扛頭簽起,同時就均跳起,沒有任何指示,就由右方神像之轎,率先跑出門去,左方神像之轎隨後,一直向南而走,將當時必須坐渡船的劍潭,踏水而過,直奔如飛,終到達潭底廟宇方止。依此老大帝始得安抵濟安宮來的。 後來,我地方人士,就將八芝蘭信徒新造的左方神像,預定送還八芝蘭地方去的時候,臨時有乩童跳起來講,八芝蘭信徒新造的神像,不願意還回八芝蘭去,要留在濟安宮與老大帝一起享受我地方香火。在這種情形下,八芝蘭地方的信徒,也感應神威的偉大,不敢異議。爾來,就將八芝蘭地方新造的神像,稱為八芝蘭帝,奉祀